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要熟悉自己的浮漂

要熟悉自己的浮漂。這支浮漂上的每一個動作你都要非常熟悉。眾所周知,在同一場釣魚比賽當中,有人用空心尾浮漂釣得好,有人用實心尾浮漂釣得好。如果把他們兩個人用的漂對換,兩人都會釣得不順心。為什麼會這樣?因為他們都只熟悉自己的浮漂,各人的漂型、漂尖及漂身的自重不同,反應出來的動作都會不一樣。

  釣魚浮漂並沒有那麼複雜,但要想說清楚這個問題可真是不容易。其實我們在釣魚中遇到的很多問題,多半是用餌和釣法的問題。因為對浮漂不太瞭解,卻總是為選漂、調漂而煩惱。

  我曾經為選漂、用漂走了不少彎路,如今從終點又回到了起點,我把我的這些想法說出來,如果能對大家有所幫助,我將感到非常欣慰。有不對之處,請大家指正。

  眾所周知,在同一場釣魚比賽當中,有人用空心尾浮漂釣得好,有人用實心尾浮漂釣得好。如果把他們兩人用的漂對換,兩人都會釣得不順心。為什麼會這樣?因為他們都只熟悉自己的浮漂。

  我在97年以前釣魚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,是用的一支2號空心尾浮漂,我對那支漂太熟悉了,上餌拋竿入水,什麼時候該立,什麼時候該下沉到什麼位置,哪一個動作是假動作,我都心中有數。釣什麼魚,用多大餌,該調幾目、釣幾目,哪個動作是魚撞線,哪個動作是魚吸餌進嘴,什麼時候該揚竿我都爛熟於心,釣起魚來得心應手。

  記得有一次在全國俱樂部總決賽上,第二天釣小鯽魚,浮漂是賽前在原池調好的三目。不管釣靈釣鈍就是不上魚,要不就是空竿,要不就是沒有動作。觀察浮漂的反應,我有一個強烈的感覺——浮漂調的目數太少。我用剪刀剪了大約二目的鉛皮,也沒來得及看現在是幾目,然後邊釣邊調整釣的目數,終於找到了魚吸餌進嘴的動作,越釣越快,那一場我以微弱優勢拿了一分。也因為這一場的出色發揮,我奪得了這次總決賽的季軍。

  這場釣完後聽釣友普遍反映,是水的密度變小了,等自己發現後已經遲了。我是得益於對自己浮漂的熟悉。自從這支浮漂丟了以後,我有好長一段時間找不到釣魚的感覺,相信很多釣友有同感。後來我有一支4號浮漂也用得不錯,為了追求完美(動作又明顯又好看),我又試用了各種各樣的浮漂,結果哪一支漂也找不到當初的感覺,我認為是魚進嘴的動作卻沒魚,我認為不可能上魚的動作卻有魚。其原因是我對這些浮漂不太熟悉(漂型、漂尖及漂身的自重不同,反應出來的動作都不一樣)。

  也確實有少量釣魚高手,能做到釣什麼魚,用什麼漂。但能把自己所有的漂都用得得心應手的人簡直是鳳毛麟角。

  我說了這麼半天,只有一個意思——就是要熟悉自己的浮漂。浮漂是為了控制魚餌在水中的運行速度和在水裡的狀態,並告訴你什麼動作是魚吸餌進嘴的動作。

  隨便用一支浮漂釣魚時,你能知道魚餌在水中的狀態嗎?是雙餌全觸底?雙餌輕觸底?一餌觸底、一餌懸空?兩餌都懸空?知道的人很少。如果你能知道,那證明你的釣魚水準已經是相當不錯的了。只有用一支你所熟悉的浮漂,你才能清楚地知道多大一粒什麼餌,能把你的漂壓下幾目,多大的一枚什麼鉤能把你的漂壓下多少,你才能清楚地用釣的目數來控制釣組在水中的狀態。你說,這好辦,我臨時試一下不就行了嗎?不行。不熟悉的浮漂與你所熟悉的浮漂反應的動作是不一樣的,一樣的動作在你所熟悉的浮漂上出現,揚竿能上魚。在你所不熟悉的浮漂上出現,卻很有可能是空竿。一支浮漂熟悉到一定的程度,它能變成你身體的一部分,就像是你的眼睛。

  在魚吸餌特別輕的時候,外人看來漂上沒反應,你卻能頻頻揚竿上魚,那種感覺是不是很美妙?那是心靈的感應。只有在你特別熟悉的浮漂上才能體會得到。

  我雖然根據魚情的需要使用過不少的浮漂,但真正能讓我釣得心情舒暢的浮漂只有兩、三支。用其它漂十次有九次釣不好,不是因為漂不好(別人用這種漂一樣釣的很好),主要是因為我對它的瞭解太少,影響到你對魚情的錯誤的判斷。

  如果用的是自己所熟悉的浮漂,在釣魚活動中遇到魚情的變化更容易解決,浮漂的每一個細微動作都能真切地告訴你問題的所在,從而讓你作出正確的判斷。如果用的不是自己所熟悉的浮漂,它所告訴你的信號,你不一定能明白,進而影響你對魚情的判斷,作出錯誤的應變。所謂“差之毫釐,失之千里”。

  因此,在我們平常釣魚的時候應該選擇一支有一定的浮力、靈敏而又穩定的浮漂作為主打浮漂。直到這支浮漂上的每一個動作你都非常熟悉,看到浮漂的動作就像看到魚在水中的動態一樣,知已知彼才能百戰百勝。

  也的確有特殊情況,如水特別深、小雜魚特別多,需要用大漂,冬天魚開口特別小的時候浮漂調得再靈都看不到動作,需要用小漂,這時可靈活應變。90%的時候一支漂足以應付。

  堅信只要餌對路,魚吃,浮漂上就一定有反應,只是不同的漂反應出來的動作不同而已。這樣就能把絕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用到餌料的運用和釣法的變化上。

  現在,再去釣魚是不是感到一身輕鬆?最重要的一點就是,你要對自己的這支浮漂上的每一個動作你都要非常熟悉,要先去熟悉它,才能使用的好它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