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准退休族「守財」六大注意

准退休族中的大部人會選擇保守的投資理財方式,但謹慎是有一定限度的,關鍵要和自身情況相匹配,而且固定收益投資品也會有風險,想要打敗通貨膨脹對自己退休金的侵蝕,還得靠資產配置。
  很多人到了50歲或者55歲以後,也就是被歸入「准退休族」後,投資心態會發生不小的變化。距離退休的時間畢竟已經很有限,萬一之前辛苦累積的退休金被投資商品套牢,或者蝕本,那豈不痛哉?!
  特別是經歷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,看到我國香港和台灣等地的老人因為參與美國投行的連動商品(如雷曼迷你債)而血本無歸,不少退休族至此以後只敢把資金放在銀行定存,賺取微薄利息。
  這樣傳統的保守觀點,對於准退休族人群而言固然不錯。但我們仔細觀察後發現,准退休族在進行比較保守的投資決策和行為時,也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,不要為了追求「保守」而保守。
  用資產配置打敗通貨膨脹 經歷了去年的金融海嘯後,很多人對投資絕望。有的人想,真是倒霉,居然碰到百年難得一見的金融海嘯。其實,金融海嘯絕對不會百年難得一見,系統性的金融風險,不論全球還是局部地區,其實每幾年就會來一次,只是每次出現的形式有所不同而已。
  當然,2008年這次屬於特別嚴重,算是「百年一遇」,而且這次對只投資保守商品的准退休族和保守型投資人,傷害最深。尤其現在很多人在做退休準備時,會出現這樣的疑慮,放定存利息太少,買所謂保守型商品又怕碰到另一個雷曼兄弟(Lehman Brothers),這該怎麼辦?
  但是,無論是那個人群,大家不可能完全不碰投資,因為經濟發展中「通貨膨脹」這個因子會讓你的本金實際貶值,不靠投資你的資產就只能縮水,而非保值增值。為此,還是得做一個能打敗通貨膨脹的資產配置,對於保守的准退休族,這也一樣是最起碼的要求。還記得一句話麼,資產配置決定你的投資報酬率。一個好的、適合你自己的資產配置,是打贏投資仗的關鍵和基礎。
  還有一點,准退休族應該克服想翻本的心態。去年投資失敗,不應該在今年尋求翻本,因為那會影響投資的心態和結果。比如去年年初有資本金30萬元,年末只剩15萬元,那麼今年我們的投資基礎就應該為15萬元,目標可能是增長5%~30%;而不是想要翻本到去年年初的30萬元。每年過去後,我們都可以將這一年的投資經歷歸零,明年從頭再來,不然將來市場好轉,很容易「好了傷疤忘了疼」,將投資目標報酬率膨脹,影響實際收益,或是再度犯下同樣的錯誤。
  固定收益產品也有風險 去年有一本很紅的書,叫《黑天鵝效應》,它的意思是「沒有什麼事情不會發生」。
  三年前,如果你手上有1000萬元,去買福特汽車(Ford Motor)的公司債,你肯定會想,這個投資每年至少能穩定提供多少報酬,但又有誰會想到,萬一它倒閉了怎麼辦?
  其實每一分錢的報酬是與每一分的風險相對應的,金融市場的本質就是風險,這是所有投資教科書上第一個提到的事情,絕對是老生常談。但是,在這次金融海嘯以前,提起所謂「固定收益型」的投資商品,我們腦海裡就會浮現出「每年4%~5%的報酬率」的概念,就會浮現出各類債券的樣子,認為是屬於保守型投資的典範。但即便是固定收益型產品,背後也有一定的風險,這點值得注意。
  退休準備不能押單一商品
 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,要戰勝通貨膨脹還是得投資,得進行資產配置。對於准退休族而言,也是如此。
  因為即便是偏保守型的投資商品也有風險,所以建議准退休族,在選擇投資工具上,要從「我的資產是否可能整個被炸毀」的角度去思考。思維一改變,你就不會把所有的錢都重押在單一商品或單一金融機構上,比如認為自己是風險厭惡型投資者,就把所有資金投在保守型固定收益產品上。
  對準退休族來說,最重要的是領悟「資產配置」的意義。
  以前,我們會說股債比多少,那就叫做資產配置。談得更細一點的人會說,股票裡面要有多少比例放在甲市場、多少比率放在乙市場,多少比例放在偏股型基金;債券裡又有多少投在國債上,多少比例投在企業債或可轉債上。比如,大家看好中國成長機會,所以配點資金在中國市場,聽說拉丁美洲也不錯,再配一些資金到與拉丁美洲股市有關的投資產品上。這種配置背後的指導思想,是根據市場機會來決定資金配置。
  但根據市場機會強弱來決定資金配置,其實是大錯特錯。
  資產配置第一課告訴我們,資產之間要「負相關或低相關」,這是根據風險考量而不是市場機會。如果弄懂資產配置的精神是風險,那麼你就不會把80%以上的資金,都只押在某一種固定收益商品,或是某一類債券上。
  那些以為雷曼兄弟發行的迷你債是保本的,最後押上全部退休老本的人,是這次金融海嘯中最可憐的投資者,他們以為資產配置是做高風險投資的人才需要,沒想到投資固定收益產品也需要資產配置!
  所以說,「保守投資不需要資產配置」這個觀念要改變,准退休族和退休族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管好自己的資產配置。
  再簡單的商品都要比較
  還有,我常聽很多人說:「理財我不懂,反正我只放銀行。」
  聽起來好像只要選擇保守產品,就不需要理財知識一樣。其實保守沒有什麼不好,甚至對於大部分人群而言保守都是應該的,但是保守投資也需要理財知識。
  最近,有個朋友跑到銀行存款,數額還不小,現在利率這麼低,她居然選擇三年期存款,而不是選擇先存一年期或半年期,等到明年利率上調了再接著存,或者選擇配置上加點貨幣市場或是其它類似的存款形式。
  真的,即使只選擇銀行存款,你也要判斷自己的資金需求週期,不同存款品種的週期和報酬率,不同存款品種的流動性,以及是否還有其它可替代定期存款的產品等等。而不是完全不加比較、不加選擇地投入到一個最簡單的商品中。
  可以說,一項投資的失敗,1/3可以怪行情、1/3可以怪商品,另外1/3則是你自己的責任。
  現在風險考量很重要,要以開放的心態去瞭解各種不同的商品特性,而不是只停留在自己熟悉的商品和熟悉的金融機構上面。
  不能看廣告就投資
  還要奉勸大家一點,不要讓廣告來決定你購買什麼商品或選擇哪些金融機構,特別是50歲、55歲以上的准退休族朋友,特別容易在這點上犯錯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