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單鉤硬腦釣鯽術 淡水釣魚技術,野外釣魚技巧 2012-08

一些從事野外垂釣的釣友,既為釣鯽的濃厚興趣所吸引,又為某些方法不當而困惑。顯然,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釣鯽技巧,是釣好鯽魚的有力保證。特別是釣組結構對於釣鯽的適應,顯得尤為突出。現將一種適合釣鯽的釣組結構和盤托出,與廣大釣友共同切磋。

  這種結構在形式上為單鉤硬腦.在水中呈懸墜立鉤狀態。主要性能是適合釣鯽,而且靈敏度高,特別是釣鯽送漂特別靈敏。這種結構由一條的線與一鉤一墜一漂組合而成。母線子線臺二為一。釣線直徑可在0.2- 0.3毫米之間確定,浮漂採用臺釣漂,魚鉤根據鯽魚個體大小,選用萬能袖3-5號伽瑪卡茲鉤。組裝釣組時,在釣線下端依次穿人:太空豆??浮漂座??太空豆??太空豆??鉛皮座??太空豆。暫不拴鉤。在鉛皮座上卷好鉛皮,再將浮漂插入漂座,然後按F列步驟調試(調目):

  1.將釣組投入水中,使鉛墜懸浮,調整鉛重使浮漂標目剛好全部出水。

  2.將釣組從水中取出,在釣線下端拴上魚鉤,並按實際垂釣掛好釣餌。之後再將釣組投入水中,使鉤餌懸浮,此時浮漂下沉目數,即為鉤何重力使浮漂下沉的目數。

  3.再將釣組從水中取出,剪掉魚鉤,將釣組再次投人水中,使鉛墜懸浮,調整鉛重使浮漂出水目數等於鉤餌重力使浮漂下沉的目數。

  用一句通俗的話說,鈞餌能使浮漂下沉幾目,釣組就調幾目。

  調試好的釣組重新結好魚鉤。剩下的便是確定腦線長度了。

  前面提到釣組腦線直徑為0.2-0.3毫米,顯然要比一般釣友釣鯽腦線粗了一些,所以稱為硬腦。擴大腦線線徑是為使腦線具有良好的整體剛性(以不影響魚兒吞鉤力度)。顯然,腦線的整體剛性是由腦線長度與直徑合理匹配所決定的。依筆者經驗,就一般釣線而言,腦線長度與直徑的比值在270左右為宜。例如用直徑0.2毫米釣線做腦線時,長度可取5.4釐米:0.2(毫米)X270=54(毫米)=5.4(釐米)腦線長度確定之後,用太空豆將鉛墜固定好。至此釣組的製作與調試即告完畢。

  據筆者觀察,在這種結構中,腦線影響釣組的主要參數是其整體剛性,而腦線長短則顯得不甚重要。就是說,一個釣組分別使用兩條長度不同,而整體剛性接近的腦線時,釣組靈敏度差異不大。例如一個釣組採用直徑0.2毫米長5釐米的腦線,與採用直徑0.3毫米長8釐米腦線時,釣組靈敏度大致相同。

  釣組的使用比較簡單,首先是確定釣目。將調試好的釣組,鉤上掛好釣餌,投人釣點水中,調整水線長短,使浮漂標目出水至多半目,漂尾只露一個小紅點即可。此時,鉤餌剛好觸底,釣組靈敏度呈最佳狀態。

  其次成當指出,釣組的靈敏度還與鉤餌重力使浮漂下沉的目數多少密切相關。此值越大,靈敏度越高。此值大小除與約餌重力有關外,還與漂尾直徑大小直接相關,漂尾越細,靈敏度越高。

  這種結構之所以放棄雙鉤結構而選用單鉤結構,是有其充分理由的。如果在這種結構中採用雙鈞結構,我們會發現鯽魚吞鉤時,信號遲鈍、模們不清。原因是它的另一只鉤餌對信號的傳遞,產生了嚴重的牽制和干擾.因而造成信號失真,靈敏度降低。而單鉤結構,由於簡單利索,吞鉤信號不受任何牽制和干擾,只要鉤餌稍稍移動,浮漂即做出反應,可以真實地反映出水下一舉一動。無論是送漂、走漂還是黑漂,都顯幅十分靈敏,特別是送漂,非常生動。

  採用硬腦線,也是出於提高起組靈敏度的考慮。由於腦線軟硬功釣組靈敏度的影響,問題比較複雜為便於說明問題,我們可以將問題適當簡化,只分析浮漂垂直向上趕運動。譬如,我們用來釣鯽的是一個單鉤軟腦結構,設其鉤餌重力使浮漂下沉2目(即2釐米),並假設鯽魚吞鉤時,鉤餌只作垂直上升運動。那麼當鯽魚吞鉤時,鉤餌上升高度在2釐米以內時,釣組平衡被破壞,釣組浮力大於重力,浮漂會自動上浮。當鉤何上升高度恰好達到2釐米時,釣組浮力與重力又相等,釣組恢復平衡狀態。如果鉤餌繼續上升,則釣餌上升的力會通過腦線作用到鉛墜上。鉛墜受力後會與浮漂一同上升。但處於平衡狀態的墜與漂,在上升過程中會受到水的阻力作用(這個力可以忽略不計,但由於浮漂上升,釣組的浮力逐漸減少,而墜的重力並沒有變化,釣組會產生一個重浮力差,這個重浮力差,就是一個垂直向下的重力),這個力恰好作用到腦線上端。這樣腦線兩端將會承受兩個方向相對的力的壓縮,致使腦線發生嚴重彎曲。如果我們把上述釣組的腦線換成等長的硬腦線,情況就會有所不同。由於腦線的整體剛性較好,在鉤餌上升高度超過2釐米以後,不致產生嚴重彎曲。比較這兩個結果,從圖中看到,雖然兩種結構鉤餌從水底上升高度相等,但鉤餌到鉛墜之間的垂直高度(Ha與Hb)卻不相同,兩者高度之差:Hb-Ha=H即為軟硬腦線送漂高度之差。筆者觀察發現,這個數值至少在半目以上。雖然魚兒吞鉤時,鉤餌運動不僅僅限於垂直上升,但鉤餌運動中的“上升”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存在的。這就是我們選用硬腦線的理由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