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《漁父圖》 - “三段式”營造漁父圖

元四大家之一的吳鎮在長期的繪畫實踐過程中,勤於鑽研。無論是筆墨技巧、意境表現,還是構圖、造型等基本繪畫構成因素,吳鎮都想作一番探究。作於1341年的《洞庭漁隱圖》,吳鎮就採取一河兩岸的長條直幅佈局,近景土岸古松,中景為寬闊的水域,遠景為一片低丘,右側山腳作一葉扁舟。構圖不是十分平穩,所以畫家在畫幅的正上方題上一首漁父詞,以平衡畫面,這也許是他利用“三段式”構圖法的最初探索。

作於1342年的《漁父圖》(見圖)充分顯示出這一特點。此圖如果把上面題字部分刪掉,正好是三段等量景的組合。最下端的近景,畫平緩山丘,兩株高樹,山丘坳處,一個草亭。山丘後接幾排水草,一條漁船,上坐隱者。中景為一片湖水,幾近於一片空白。遠景畫一片山丘和遠峰,蒼蒼茫茫。在吳鎮那裏,披麻皴當是其基本的造型手段,但在技藝上,他比董源、巨然似是更勝一籌,因為他更注重筆墨的揮寫以及意境的營造。

吳鎮喜畫漁父題材,一般人以為是他生性隱逸放蕩所致,然而,陳振濂先生從繪畫本體的認識論出發,倒有自己的一番見解,他認為吳鎮畫漁父題材可能更是出於形式上的考慮:比如,吳鎮作畫每在畫面上置一小舟,舟上有一漁翁,翁與舟皆以細筆勾出,線條緊密絲絲入扣,這正與濕筆大點大染的山石樹木構成鮮明的線、面對比。可以想像,如果沒有這漁父漁舟的線條勾勒,畫面的濕重滿溢之氣將會更濃而使人悶塞。每一幅吳鎮的畫上均有這扁舟漁翁,這或許可以證明畫家的考慮:他的畫中需要一組勾勒的線條,而這勾勒的線條自然以漁舟為最佳。事實也正是這樣,置身於空曠中的漁翁漁舟,應與山石樹木保持相當的空間距離,既無生湊之弊,又有對比之妙。

吳鎮畫過多幅《漁父圖》,形式也多種多樣,或軸、或卷、或冊頁,但情境都一樣,他每以煙波釣徒自比——這可以說是他心靈的寫照。他的《漁父圖》大都以秀勁瀟灑的草書《漁父辭》相配,詩書畫相得益彰,主題得到更進一步的昇華。
返回列表